灞河源头行
灞河源头行
西安市水务局作为华商报策划的“清风绿氧、为爱而行”浐灞河源头行生态人文考察活动的指导单位,我有幸全程参加了灞河源头行活动。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月16日(星期六),考察的第一天。早7点多,车队从主办单位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出发,载着考察团成员沿沪陕高速向另一主办单位蓝田县政府所辖灞源镇直奔,去探访灞河源头。华商报人还特意带去了“浐灞河生态人文考察碑记”纪念碑,让山民立在灞河源头箭峪岭南九道沟溪流边,这既是源头,也是此行到达的目的地。此举含义,浅显地说,是对这次活动介绍说明,留作纪念。深层细想,无疑是带着灞河下游的情丝“寻根问祖”,行感恩之旅,了却一大心愿。
虔诚的浐灞人由杨书记、成主任带领,队伍庞大。身处灞河下游,面对平湖碧波,他们最能体会源头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源头之水,会有浐灞生态区吗?生态区会作为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吗?区内会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F1世界摩托艇大赛吗?乃至区内入驻的企业,哪一个不是看好浐灞的生态、奔水而来?今日浐灞,充满生机,蓄势待发。灞河功不可没,灞源值得敬仰!
车到青坪村,考察团成员徒步而行。这当中,除主办单位人员和随行记者外,有特邀的文化学者、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初国卿、有省作协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鸿,有市文史馆研究员、原蓝田县档案局副局长曾宏根以及浐灞河研究学者毕雅静和一名多次在自行车赛、登山赛中获奖却不知其姓名的驴友,还有西安市水环境监测中心派来的一男一女两名青年水质化验员等等。他们的加入,使得这一路行程充实而丰富。
溯源而上,山高水长。时值周六休息日,沿途不时碰见自助游的登山爱好者和组织活动方留下的行路标记,少有生活垃圾,不由人发出“人间有大爱”的敬叹!愈向上向前,林愈静愈密,路愈窄愈陡,队员们心中有目标,兴致不减。路边有山花相伴,林中有清流穿过。遇见花丛水瀑奇峰,有的取景拍照,有的驻足远望,要把这源头的美,看在眼里,留在心中,并把这瞬间的美,通过照相凝固下来,与他人分享。
天公作美,预报天气原本有雨,老天硬是没下雨,使得这一路顺当顺利。到了源头,大家稍事休息,举行了简短的揭碑仪式,合影留念。之后原路返回青坪村,在“农家乐”用午餐后,乘车出山,在山外倒沟峪、流峪、峒峪、青峪水汇流之地的玉山镇住宿一晚。
5月17日(星期日),考察的第二天。自主早餐后我们一行首先见证了峒峪、青峪水汇流入灞河的场景。人们常说“海纳百川”,并用以形容人的宽广胸怀和包容气度。其实,不只是海,到了河流交汇处,相信你也会生出这样的印象和感觉,在领略大自然威力的同时,真切感受其对人心灵的启迪。
接着,我们来到了闻名中外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昨天在灞源听到倒沟峪名称来历,王莽追刘秀,刘秀急中生智,命兵士在沟道将鞋倒穿而行躲过一劫。那只是传说,今天所见则有科学考证。据今约110——115万年的蓝田猿人,在灞河畔繁衍生息进化。那复原的头盖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刺激着视觉神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远古时代,让我们见证那人猿相揖别、人文初祖诞生的那一刻,探寻生命的奥妙。
离开公王岭,沿环山路西行即到了文物旅游胜地水陆庵。灞河支流蓝桥河将其包围,形成孤岛。孤岛不孤,水陆庵内的泥塑人物,形态各异、神态毕真,加之导游的生动故事讲解,每天来水陆庵旅游参观、烧香拜佛的各色人等不少。每年正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水陆庵过会,人来车往,络绎不绝。如果说在蓝田猿人遗址感受的是生生不息的话,那么在水陆庵则看到的是信仰的顽强。
沿着灞河的一级支流辋峪河,在辋川白家坪出产名贵树木白皮松的地方,更有闻名遐迩的唐代王维手植银杏树。据说已有1300多年,至今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写作的《辋川尚静》一文被收入教材,他在银杏树下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辋川尚静》不是我自己的,这是辋川给我的,是王维给我的。这次我依然要向辋川和王维表达敬意。”到了辋川,看了银杏树,追忆历史是值得的。离银杏树不远南行数里即是新建的李家河水库。趁这次机会让考察团成员目睹水利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宣传,我觉得应该争取。在我的一再鼓动下,考察团改变了行程,午餐后增加到李家河水库参观点。车队沿着蜿蜒的山路南行不远,即到了库区。车子直接沿左岸上坝路开到了顶端。雄伟的双曲拱坝拦腰横在辋峪河上,库水尚未蓄起来,仍能看到碧绿的水面静静地镶嵌在山岔里,犹如一块硕大的碧绿宝石。耳闻目睹,大家喜不自禁,我也为参与过这一城市供水工程感到高兴和自豪。
车出辋川,在灞河与辋峪河交汇处专业人员取水样,现场检测,大家稍作停留即前往第二天最后一站华胥陵参观。该陵位于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 “华胥陵是上古时代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氏的陵冢,华胥氏是华夏子孙的繁衍之根。”蓝田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曾宏根的话语,让人对蓝田人文初祖、古猿之乡深信不疑。只是这一风水宝地隐在村民房屋的背后,面积大为缩水,未经修整,荒废破败不堪。与村民房屋前面的大广场、活动纪念碑相比,反差太大。有无借古为今人树碑扬名之嫌?反正我看了心中不是个滋味。
晚宿灞桥,盛唐古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之地。5月18日(星期一),考察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一大早,考察团成员即去灞河边看古灞桥遗址。河中只见宽阔的水面和水边围绕的芦苇。我知道,这是有关部门为保护一度裸露的古灞桥,特意在下游修建拦水坝,让古灞桥隐身在水下泥沙中。虽不能一睹其真容,不觉遗憾,反而感到欣慰。
从灞河到浐灞世博园,满眼绿色。古朴庄重、现代华美的长安塔坐落在小终南山上。登临塔顶俯瞰,风格各异的建筑被绿水包围,掩映在绿树丛中。远眺灞河上大桥横跨,高楼林立。自然、人文、生态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展示,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匠心独运,不由人叹服世博园的巧夺天工之作,浐灞生态区名至实归!锦绣湖寓意美好,也预示着浐灞生态区有一个锦绣前程!
参观完浐灞城建博物馆,了解浐灞特别是生态区产业发展情况,我对浐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全新的认识,祝福浐灞,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午餐后,我们前去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参观,这里地处灞河入渭口紧西边,距市区较远,又收门票,不是周末,参观旅游的人寥寥无几。好在热情的导游全面生动的讲解,让我们对湿地保护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尽管水保科普馆未开放,考察团成员登上观鸟塔难掩兴奋之情,看鸟儿在树间、水面飞,看铁路桥、连接渭河大堤的灞渭桥横跨灞河入渭口段,蔚为大观。
离开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考察团一行前往这次活动的最后一站灞河入渭口。水质检测人员取水作了现场测试之后,大家踏上全长1288米、全省渭河大堤上跨度最长、投资最大、景观最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景观桥的灞渭桥,所见所闻,心中由衷地赞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结束前,组织主办方采访相关人员对本次活动作了回顾小结。考察团特邀文化学者、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初国卿说,20年后故地重游,发现浐灞地区变化之大真是日新月异,这对一个外地人来说更有感触。通过此次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灞桥、了解灞河,从而让更多人关心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重塑文化价值观的特别好的行动,意义非凡。作为一个水务人,我以为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一是感谢,二是感激。认为受益匪浅,真是不虚此行。希望大家将浐灞河生态人文情况宣传出去,提高全社会认识水、爱惜水、保护水的意识。读者朋友,此行如若是你,你又将作何感想,你以为呢?
(西安市水务局 孙满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