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我们村的知青||吴秉信(内蒙古)

更新时间:2022-04-20 21:41:47 来源: 作者: 浏览507次 文字大小:
散文
我们村的知青
文|吴秉信
1968年,我们村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大都是呼市人,共有十几名。其中有一名负责的叫张文奎,他高挺的个儿,瘦瘦的身体,白白净净的脸膛,一副白面书生气的样子……
“他们能干活吗,娇里娇气的又都是些孩子……”
“你们瞧吧,干不了几天都得累趴下,到时候都得哭鼻子呢……”
……
村民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知青下乡的第二天,村党支部书记刘锁红为他们腾出了两间大的学校宿舍房。宿舍房空空如也,中间也没有隔扇。学校的宿舍房就在我家住房的后面,所以,房前房后我对知青的衣食住行都一清二楚,尽收眼底。他们十几个人都居住在一起,只是在屋子中间拉起一块布单作为男女生的“分界线”。从早到晚,每天吃饭、洗脸、睡觉都在一个屋里。我经常听到他们的说笑声,戏弄声和玩耍的声音……白天,他们除了留下两名同学轮流做饭以外,其余的同学全部都参加劳动。村里的劳动项目繁多,而且干活又累,其中有平整土地、打坷垃、锄地、割地、起土豆、碾场打谷、挑大渠,摸爬滚打样样都得做……一个月下来,他们嘴唇干裂了,皮肤晒黑了,手和脚磨起了水泡和血泡,钻心地痛!就这样,第二天还要咬牙再坚持!
我的母亲是一位古道热肠之人,张文奎和安芝兰是一对知青恋人,他们是我家的常客。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无所挑剔,无论吃什么都行。母亲总是留些好吃的给他们,有时,他们的衣服破了都愿意让母亲来缝补;手磨破了母亲给他们涂药包裹,和睦相处跟一家人一样。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知青熬过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们经历了艰苦的磨练,在农村这个大课堂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1970年冬的一天晚上,生盖营村为我和刘斌新入伍的青年召开欢送会。会上,刘书记讲了话,张文奎还代表知识青年突击队赠送我一套红彤彤的《毛泽东选集》。我把它视为珍宝,至今仍完美无缺地保存着。

1976年,我从部队回来,听大哥说第一批的知青大都已经回了城,他们先后都安排了工作。在昔日的岁月里,当年激情四溢的帅哥靓女,如今已是鬓染秋霜,花发银装了。后来才知道,村里的拐新年和瘸胳膊女知青结了婚;贾淑珍和本村青年王大眼结了婚;张文奎和安芝兰结了婚;张美莲女知青和村民任五娃结了婚……张文奎安排在呼市郊区土地局工作,还当上了局长。1994年,我在呼市开会时,偶尔见到了张文奎,并且在一起吃了饭。我们攀谈起当年知青下乡的情景和劳动的场面,还有那些激情的故事,我们都特别的开心。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吴秉信



作者简介




吴秉信(笔名吴华、吴磊),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生于山西省朔县,1960年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故乡。念过书,学过医,参过军,当过工人,干部。现已退休,依然老骥伏枥,磐石之固,笔耕不辍。自1972年写稿以来共创作60万字作品,发表900余篇文章。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通讯等。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入书33本,有《钟老师》《剜鸡眼》等九篇代表作。获奖26次,其中金奖3次,一等奖3次。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