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9-06 14:41:02 来源: 作者: 浏览1965次 文字大小:

——《献给农民的颂歌》读后感

拿到《献给农民的颂歌》一书,放在手心里的,是一股沉甸的力量。“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农民最为真实的写照,他们以对土地无比深厚的感情养育着世代万民。想到农民,是朴实无华、吃苦耐劳、憨厚善良、默默耕耘……是高尚品格闪现的光辉。“农民,名副其实的土地神,他们用真情义举,唤醒了人们向善的灵魂”,书的封面的一段话,诠释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农民都是我们的根。一页页读下去,作者是以农民之子的情怀唱一曲农民的颂歌,唱出农民的悲喜、道出农村的变迁。于我们,则是寻根.

历经沧桑,拖住社会发展的底盘

古有士、农、工、商四民,却唯有农民,从走入历史的那一刻,就演绎着卑微与崇高、清贫与付出。封建社会,课税徭役,农民用双手在土地里摸索,交粮卖力,无论改朝换代、历史兴替。抗战时期,农民智慧地跟定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广大农村为抗战提供了主战场;送子从军、送夫从军,广大农民是共产党坚强的后盾。“一大二公”、“农业学大寨”、“大跃进”、“文革”,正如作者所言,“在那特殊的年代,是贫困的农村,分担了国家的艰难,养活了下乡的年轻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岗村率先行动,以大无畏的气概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挽救了困惑的社会。新时期城市建设的脚手架上,留满农民的脚印。土地拆迁、农村移民,只要是社会建设的需要,农民只有付出和奉献。时光荏苒了沧桑岁月,是农民,始终拖住了社会发展的底盘。

扎根土地,养育一代又一代人

都说根深才能叶茂,万千的叶靠着根的营养焕发生机。土地,始终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而农民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土地。把“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改良红土地,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里种上经济林;治理盐碱地、整治荒漠化,敢于向恶劣条件斗争;因地制宜,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土地,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像根一样往土里扎,研究土地、研究自然,用无穷的智慧给这个社会输送营养,当岁月在他们脸上刻满沧桑,他们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是我们的根,而在那无法割舍的土地里,寄托着祖祖辈辈不懈耕耘、勤劳致富的魂。

关注农民,守护我们的根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农村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壳村”等现象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等牵动人心,违法建设、土地退耕挑战着农田和粮食的红线,信息的闭塞、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桎梏、精神的愚昧等还影响农民致富的进程,正如书中所言,“农村确实存在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叶一直在汲取,理应在根困顿之际反馈营养。所以,请我们每个人“少些臆断,多些理解,少些责难,用善良之心,化解矛盾”,各级政府真正深入农民、多听群众声音,将惠民政策、惠民措施送到农民心里,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多些“获得感”。我们也呼吁企事业单位注重农村、看重农民,呼吁社会各界都能以向善的眼光对待当下的农村和农民,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要让他们掉队,帮助他们成长为“新农民”,呵护我们共同的根。封丘河务局:柴君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